网站描述:
池州市人民政府网站是由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承办的市政府门户网站。是池州市信息公开和宣传池州的重要窗口,是政务服务的重要平台,是政府联系公众和企业的桥梁。池州市政府网站及时发布、更新各类政务信息,提供网上办事服务和便民服务查询,方便社会公众参政议政、投诉建议和互动交流。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1400年。2000年撤地建市,下辖贵池区和东至、石台、青阳3县以及九华山风景区,设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399平方公里,2023年末户籍人口159.4万人(常住人口132.3万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奋力开创池州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增速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增速居全省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增速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8%、居全省第1位;进出口(美元口径)增长13.7%,增速居全省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9%、8.8%,增速居全省第4、1位。
一、市情特点
池州是一座区位优越的滨江之城。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成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拥有162公里长江岸线,京台高速、沪渝高速、济广高速、德上高速、安东高速、东九高速及宁安高铁、铜九铁路穿境而过,池黄高铁建成通车,九华山机场已开通11个国内重点城市航线,池州港是亿吨大港,已全面融入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南京及合肥1.5小时通勤圈。
池州是一座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以“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而著称,森林覆盖率60.6%,是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主要河流水质均在Ⅱ-Ⅲ类以上,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
池州是一座享有盛誉的旅游名城。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1个5A级和17个4A级景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杜牧笔下“牧童遥指”的杏花村、享有“中国鹤湖”之称的升金湖、“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牯牛降都坐落于此,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7137.27万人次。所辖石台县有“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
池州是一座加快崛起的产业新城。全面对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高新区、东至经开区、大渡口经开区(石台经开区)、青阳经开区等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平台,加快发展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等新兴产业,培育有安芯电子、华宇电子、铜冠铜箔、华尔泰化工等龙头企业,半导体产业基地获批省第二批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宝镁轻合金项目正在努力打造世界级镁基新材料及轻量化应用示范基地。
二、发展优势
交通优势。公路方面,6条高速、6条国道、10条省道贯通全境,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和G3W德上高速池州至石台段建成通车。铁路方面,铜九铁路、宁安高铁穿境而过,池黄高铁建成通车。航空方面,九华山机场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等10余条航线。水运方面,长江黄金水道流经池州162公里,池州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2023年,池州港货物吞吐量达1.43亿吨,跃居全省第1位。
生态优势。池州有着独特的“山水土气”,人均湿地面积、水资源、森林面积分别是全省的3倍、4倍、5倍,2023年空气质量中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是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健康养生首选地。主城区依山傍水,城中有40.5平方公里的齐山—平天湖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2%,人均绿地面积19平方米,人居环境在全省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分析评价中位居前列。
资源优势。旅游资源,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华山,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际重要湿地——升金湖等名山名水,境内各类景区景点300余个。农林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林业,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茶叶、茧丝绸、速生丰产林基地。矿产资源,已探明有工业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40余种,其中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等“三石”资源总储量160亿吨,储量居全省前列,是全国著名的砂石骨料基地、水泥熟料基地、碳酸钙超细粉基地。园区优势。在沿江区域布局了6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规划面积共351.57平方公里,水、电、气、路、热、网及土地供应等企业生产要素齐全,海关、边检查验融入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综合商务成本较低。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和省际合作示范园区,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三、发展方向
按照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市两会的决策部署,以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冲刺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群众幸福指数、社会治理水平保持全省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奋力实现“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
(一)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逐步把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乡村振兴创业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0家,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个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以上。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左右、入库高新技术培育企业100家左右,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年均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户。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深度试点,打造一批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大数据企业100家以上,争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措施。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逐步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建设池州电厂二期项目。积极构建能源互联网,规划引领风电光伏规模化发展,力争到2027年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50万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以上。推动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行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到2027年,力争全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建设,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确保森林覆盖率不低于60%。
(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加快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等城市。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东部产业新城,有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提档升级,推进综合服务区和高铁东站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展示滨江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公园体系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高品位打造一批城市精品工程,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到2027年,县域城镇化率提高到56%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
(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标准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池州联动创新区,加强与安徽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对接合作、联动发展。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力争每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0家以上。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扩大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贸易,积极申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基地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模式加速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做优做强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全力提升载体能级和国际影响力,打造产业国际合作重要平台。建好用好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动池州港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扩大开放,积极申报国家对外开放航空口岸。深化与国际友城经贸文化交流。
(五)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深入开展打击整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到2027年,社会治理水平保持全省前列,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平安池州、法治池州建设跃上更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sthjj.beijing.gov.cn
wjw.chengde.gov.cn
jgsw.tj.gov.cn
lyj.qhd.gov.cn
tyj.sh.gov.cn
fgw.xingtai.gov.cn
dantu.gov.cn
chinaqinglong.gov.cn